北京西装定制2000左右-平谷西装定制工厂
班里毕业旅行去平谷,有当地的么,帮帮忙啊^_^
这是篇关于平谷的游记供你参考:
平谷乡下的一天
我们是早七点出发的,平谷是北京相对偏远的一个区,从市里到那儿最近的路线应该是三元桥上机场高速,北皋下道沿京顺路到枯柳树环岛后东行,到顺义城区再一直东行即可,平谷县城在顺义县城的正东。
但那天不是这么走的,西二环到北中轴后一直向北,跨过北三环甚至北四环,一径上了八达岭高速,拐到北五环上才掉头向东,这么走虽然路程长些,但一路不塞车,到达平谷城区时,是上午九时正。平谷城中心有片很大的广场,中央立着座舞姿概念的抽象雕塑,金属制的,银白色。广场南边紧挨着是座公园,从车上远远就能望到几座亭台楼阁。
今天我们是专程下乡的,要去的七个村子分别隶属于三个镇一个乡。先近后远,从城区边上开始,第一个是王辛庄镇的太平庄村。这个村靠着一条不宽的公路,村子里也就一条主街,和公路垂直,村口上有几家小商店,周边乱糟糟地堆着些建材管子等等,边上有几座二层小楼,是农民的住宅,都是平顶,新一点的铝合金窗,封闭阳台,旧一点的则是钢窗,外墙上贴着些白瓷砖,门框和檐口有些**、绿色的釉面砖装饰。
有一栋旧点的楼院门敞着,主人从里边走出来,是位黑黑胖胖老者,60来岁的样子,戴着副眼镜,穿一身西装,白衬衫打着红领带。我们跟着他进去,院子很小,3分地的宅基,三边盖上房子就只剩巴掌大的空地了。一边两间平房厢屋,一边是仓库,一边是厨房。正房虽然是楼,也还是农舍的常规格局,一明两暗,当中是厅,两边是卧室,楼上楼下都如此,只是楼上有个阳台,大概是冬天的缘故,往阳台去的门锁着。楼梯在堂屋的后部,踏步做得很舒服,远不像城里复式户型中的小楼梯做得那么又窄又陡。对着楼梯有卫生间,不过主人说没用过,他们平时还是习惯用院里的厕所。
院门外边到村路间的地方倒是挺宽敞,一边摆着几垛白菜,另一侧堆着一人多高的柴垛,主要是干树枝和玉米秸。我问房主平时是否烧薪柴做饭,他说做饭用煤气罐,这些薪柴是蒸大馅团子用的,他老婆每天要做许多大馅团子骑车到平谷城里去卖。我也不知道这位老先生是管做团子还是管卖,反正平时不会就这么西装笔挺在一边袖手旁观吧?他家房不小,但家里的摆设实在太简陋散乱了,和主人那整齐的仪表很不相称。
等到大兴庄镇的西柏店村时,就看到真正烧柴草做饭的了。也是个老头儿,不过不穿西装,只穿着家常的旧袄,戴着顶布帽,满脸皱纹。老人是坐在当院在烧火,往里填柴的炉子似乎是只锯了半截的旧汽油筒(他们管叫冷灶),柴禾扔了一院子,烟散了半条胡同,呛得人咳嗽流泪。这家是80年代盖的平房,一排六间,院子大些。厨房里也有煤气灶和电饭煲,院子角落里棚下堆着大煤块,这家看来是各种能源并用的。城里早已是供暖的时节了,可女主人说他家的土暖气还没烧,煤太贵了,要五、六百块钱一吨,一冬下来就得将近两千元,煤气罐要90多元一罐,所以平时做饭就尽量烧这满院子冒烟的冷灶了。
其实即使烧火取暖,村民们也一般只把房间烧到十二、三度即可,不像城里,低至16度大家就会投诉了。不过有一点,乡间的房屋日照相对充足些,人们的户外活动也相对多些,这可能也是对寒冷耐受性比较强的原因之一吧?好些家还保留着土炕,这其实是一种既经济又舒适的取暖方式,不论室温如何,只要炕烧热了,就能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觉,把一天的劳累歇过来了,好多传统的生活方式其实都是很生态的。
村里有些家在起新房,还是传统的木构架,梁上架檩,椽上铺麦杆编成的苇箔,再上泥铺瓦。新盖的房了都很高,平房得有四、五米高,家家都比着,谁家的房子高谁就被羡慕。其实房子高大固然敞亮并且夏季比较凉爽,但也并非越高越好,就此攀比似乎更无必要。我觉得就厢屋那高度给我住着就够了,已经比城市的单元楼要高得多,北京毕竟还有漫长的冬季,房子太高,盖的时候多花钱,取暖时也还要多花钱。
在镇政府的食堂吃午饭,每个乡镇政府都盖得像模像样的,连食堂也干净整洁,不像城里的写字楼白领们,经常随便叫份盒饭当午餐。猪肘子实在是太大了,当然也就炖不进咸味儿去了。主人一个劲儿让吃排骨,说你光吃那些做什么,在减肥么?可排骨一块都有拳头大小,要吃下去的话就甭吃那些别的了。“那些”是指冻豆腐熬白菜,连汤盛在锅子里,还有小黄瓜,拌豆腐丝,粉条熬豆角——熬豆角之后就上来主食了,一大盘散落着的面片,黑糊糊的有的还沾着粉条,这叫展卷子,卖相不佳,但吃起来味道相当不错,油盐咸淡正合适。听主人介绍才知是用面擀好切宽条扭股,贴在熬菜的锅壁,有点儿类似天津人贴饽饽熬小鱼的做法,菜汤滚后半浸面卷,半煮半烙,油盐味进去,难怪这么香呢?是当地普通人家常吃的饭食,饭菜一锅熟,特别适合熬豆角,做时加点儿肉味道更好。
下午我们往熊儿寨的老泉口村去,这地方在平谷的北部山区,路途较远。进山后见公路两侧全是大片果园,一望无际直伸延到山跟,想必春天时这一带应该是桃花夹道,风景绝佳。平谷产桃,其实桃子自古就是北京的特产,各区县都有栽培桃子的历史,比如海淀西山一带、甚至我童年时期生活的紫竹院附近都是大片桃园,出产质量极佳的大蜜桃,连我上的小学里都有一片。只不过现今近处的果园都变成了楼盘,所以轮到平谷这样的深山来打桃招牌了。平谷现在是把桃当招牌来打的,尤以大华山镇的最有名,在王府井街上能卖到每斤50元。往熊儿寨去的路经过大华山,这是个比较热闹的深山集镇,学校、饭馆、商铺挤满了一条街。
比起来,熊儿寨要安静得多,那儿的天特别蓝,蓝得一尘不染,周围的山也都整齐干净得似乎一尘不染。老泉口是个民俗旅游接待村,各家的房子依山旧势高低错落地分布在几里长的山谷里。房顶上晒着玉米棒子和切开了一半一半的南瓜,我很奇怪这南瓜这样晒干了可怎么吃呢?村里人说就不吃了,把瓜籽取出来吃了,剩下的瓜就不要了。我觉得很可惜,南瓜在城里并不是很便宜的蔬菜。
那家民俗接待户也是干净得一尘不染,不管是院子还是房间。正房是待客的,主人只住院门边的倒座,带玻璃转盘的餐桌,金属腿的椅子,档次虽一般也算是该有的都有了。里屋有炕也有床,六十块钱一个人,可以住一晚上管三顿饭,当然也只能做夏天的生意,说是倒还有不少客源。
这村主业是果树,也就是靠种桃子生活。村里后山上有一眼老泉,据称泉水清洌四季不枯,可惜时间匆忙未能一看。
最后去的南独乐河镇是在平谷南部的浅山区,甘营村就是一半平地一半山。山上也是果园,不过不是桃树是柿子树,柿子好象不如桃子挣钱。好在这边工业相对发达,村里办了几家工厂,生产建材、给日本加工衬衫。村南山跟下有一条渠,与金海湖相通,现在已无水,听当地人说是去夏天年为了防汛,把金海湖的水放干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蓄起来。
也许是季节不对,这一路没看到水,只西柏店村有些鱼塘,也是人工挖掘的,打了深井水来灌。平谷有金海湖,但区域内自然河流不多,这大概也是旅游业不及怀柔的原因之一吧?
回县城的路上,看到了落日。那轮圆圆的红太阳就架在褪尽了叶子的冬天的树梢上,一直往西,一直看着红太阳。离开平谷的时候,天就已经全黑了,平谷的街道不亮,傍晚的市区就已经处处是一种上门关窗的感觉了,而北京城里此刻有好多人还没离开办公室呢,还有好些人正在路上,就像我们现在这样,离家还有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如果我想住在天很蓝、树很绿、环境很好的地方,我就得总像现在这样,每天花一两个小时在路上。
欢乐农家民俗村
欢乐农家位于平谷区黄松峪乡京东淘金谷景区内,景区纵深4公里,自然景观和古代文化遗址数十处。群峰耸立、千峰竟秀、奇峰异石、造型独特、鬼斧神工,宛如步入梦幻中的仙境一般,十几种年产150万斤的鲜果品伴随着仙气开花、结果、成熟,随季节可供游人采摘。
在这仙气弥漫的京东淘金谷内,三十多处民居整治一新,同时可接待游客200余人。纯朴、厚道的农民会让您有到家的感觉,山情幽幽、鸟唱虫鸣,伴您进入“村静鸟声乐、山低雁影遥”的梦境。在这里除了能吃到贴饼子、玉米粥、柴鸡炖蘑菇、炸香椿鱼儿、炸花椒牙儿、各种野味烧烤等农家大宴外,还可在这里开篝火晚会、景区漫游、采摘和领略古法淘金的过程。
走进平谷最佳路线
北京城到平谷的最佳线路:
北京——京顺路——枯柳树环岛右转——平顺快速路——平谷
北京——机场高速——穿过首都机场西北侧——平顺快速路——平谷
北京——机场高速——北皋出口——京顺路——枯柳树环岛右转—平顺快速路—平谷
北京——六环路——南法信出口下桥——平顺快速路——平谷
北京——六环路——通州后屯出口下桥——京哈高速——燕郊李齐庄左转——密三路——平谷
北京——京通快速路——京哈高速——燕郊李齐庄左转——密三路—平谷
北京哪里适合清明去玩
北京适合清明去玩的地方有以下几个:
1.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2017年10月10日宣布,自当日起,全网售票由试行进入正式实施阶段。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其位于北京市中心,前通天安门,后倚景山,东近王府井街市,西临中南海。1961年,经批准,故宫被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颐和园
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距北京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颐和园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清漪园,为三山五园(三山是指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
3.八达岭古长城
八达岭长城座落于北京市延庆区境内,蜿蜒腾跃于燕山山脉的崇山峻岭,是万里长城千百座名关险隘中,历史最为悠久、文化最为丰富、建筑最为宏伟、景色最为壮观、名声最为远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段。它是万里长城的杰出代表,明代长城中最为精华的地段。今天的八达岭长城更成为全世界瞩目的旅游胜地。
4.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中心,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天安门广场记载了北京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五、一二九运动都在这里为中国现代革命史留下了浓重的色彩。
虽苦尤甜散文
有一天,我突然想起列宁的一句话: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忘记就意味着背叛。于是几件往事浮上心头,虽苦尤甜,不揣冒昧,献给天涯中青年读者,了解我那辈人艰苦的岁月。
——题记
一、一条棉被话今昔。
前些日子拆洗被褥,我发现一条褥子似曾相识。仔细一看,啊,想起来了,这是一条旧棉被改成的褥子,它勾起了我对往日的回忆。
那是1959年8月,我考上北京化工学院。临行前妻子对我说:“你去北京念书,那条粗布棉被太土气了,让城里人见了笑话,还是带上我们结婚时的那床花棉被吧!”于是那条花紫贡呢“洋布”棉被取代了我的粗布棉被。
这条棉被,颜色鲜红,上面印有龙飞凤舞的图案,能有这样的棉被陪我读大学,我心里感到非常欣慰。
那时农村贫穷,被子还是珍贵的物品,一般农户一家几口人才盖上一床棉被。我在外地读书,也只有一条粗布棉被,没有褥子。只因我去北京念书,才特意给我套了一床花格子、粗布里子的褥子,今天又有这条花棉被,怎不让我高兴呢?这条珍贵的棉被陪伴我度过了5个春秋,大学毕业后,我也没舍得将它换下。
就是这条旧棉被,它陪伴我去过工厂,下过农村,还跟随我游览过祖国的锦绣河山。那是1966年10月,国庆节刚过,我背上这条旧棉被,踏上大串联的征途。它和我一起去过古城西安,在延安的窑洞里住了3天3夜;它到过美丽的山城重庆,又乘江轮、渡三峡,逶迤来到武汉,这条旧棉被是和我朝夕相处的好伙伴。由于它长年累月地做奉献,慢慢开始破烂,由于种种原因,我缝缝补补又使用了好多年。
1968年我去上海出差,买了一条红缎子被面,准备把这条旧被面换下来。可巧那年闺女去湖西中学读书,我就把这条新被面给了闺女。直到1970年我去五七干校劳动,学校用取暖费给每个职工发了一条新被面,我才把这条旧被面换下来。又过了5年,我的经济状况好转,才重新套了一床新棉被,就把这条旧棉被改做成褥子,一直用到现在。
改革开放以来,我的收入大大增加,床上用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我的棉被也由一条变成薄厚两条,家中备用棉被十几条。除棉被外,还有毛毯、毛巾被,而且被面也换成花样繁多的.丝绸,被套也由棉絮换成丝棉、驼绒、羽绒,盖上这样暖融融的棉被,心里高兴、舒坦。
我经常写点回忆过去的小文,不是我欣赏过去,更不是留恋失去的岁月,而是通过回忆过去,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现在,还要发奋图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现在生活富裕了,不能忘记过去的艰难,“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还要时刻记住列宁的话: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二、由衣服引起的“烦恼”。
吃饭穿衣是人生大事,写文论衣并非小题大做,因为我对穿衣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并由衣服引起诸多“烦心”事。
解放前,穷人吃饭难,穿衣也难。我村有个逃荒户,一家4口以卖青菜为生,吃不饱,穿不暖,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两口子只有一条裤子。就是一般农户,穿衣也挺困难,衣不遮体的人比比皆是。到了夏天,不少8、9岁的男孩几乎全光着屁股。
解放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穿衣仍然很困难。那时农民穿的衣服全是家织布,由女人一针一线缝制而成,而机织布(农民称洋布)大多农民可望而不可及。我从小到大,一直到工作多年,所有的衣服全是这种家织布。1959年我去北京上大学,单衣、棉衣全是妻子亲手缝制的。那时为怕城里人笑话,还将我的上衣布纽扣改成当时时兴的塑料钮扣,裤腰也由直筒裤改成西装式。那时我只有一件粗布上衣,父母见我穿的寒酸,从微薄的收入中挤出5元钱,让我在城里买件新衣。我嗜书如命,舍不得买衣,全买了书。每年夏天,我总穿这件白色粗布上衣,脏了晚上洗一洗,夜里晾干,白天再穿。这个秘密被同室的同学发现,告诉团支部组织委员,她把她叔叔的一件旧丝绸短褂送给我,我视为宝贝,一直穿到大学毕业。
参加工作后,我虽然有了工资收入,但又需要养家糊口,穿衣仍然很困难。“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也是我当时穿衣的真实写照。我的一条浅绿色的布裤,穿了7、8年,裤腿破了妻子补了两块明显的大补丁,还舍不得换件新的,继续穿着给学生上课、带领学生下工厂实习(有我与妻子和5岁儿子的合影为证)。1968年8月,我去上海出差,经常出入闹市和黄浦江外滩,一个大学教师穿条破裤子实在不雅,这才下决心买了一条呢料西装裤和一双简易皮鞋。穿惯了普通衣服,乍一穿笔直的西装裤,走路来都觉得不自然,一进工厂,还引来车间师傅奇异的目光。就是这条漂亮的西装裤,我还不敢穿,长期躺在箱底睡大觉,只是节假日或访亲会友时穿上一回。1975年我下放到北京平谷劳动,有一天我翻出这条西装裤,同事见到很惊讶:“哇!你还有这么时髦的裤子?”可巧公社召开干部大会,李老师对我说:“老孙,今天开会,你要敢穿这条西装裤去,我输给你一斤糖块。”这下可给我出了个不大不小的难题。在广大农民面前穿这么时髦的裤子太刺眼了,我真的不敢穿。但我还是嘴硬,便说:“这有什么不敢的,这回你算输定了!”话是这么说,我却是硬着头皮穿着这条西装裤去公社开会的。我坐在会场里,老觉得有人盯着我的西装裤,不由自主地用手往下拉上衣,眼睛不敢旁视。直到散会回到驻地,换下这条西装裤,心里才舒服。哎!我真是“穷命”人,穿件好衣也受罪。
1986年全校举行职工歌咏比赛,要求参赛人员穿西服、配领带。我穿上西服裤,系上领带,真是“人靠衣裳马靠鞍”,顿时我显得有精神、有风度,于是有人起哄说:“嗬,孙老师穿上这套西装,系上领带真帅,像个大教授!”我听了虽然笑眯眯的,可是站坐都不自然。歌咏比赛一结束,我赶快换上中山装。直到1992年退休,再也没有穿过这套西装。
1992年退休后,老年人穿西服的渐渐多起来。我又从市场上花了150元买了套装西服(人发福,原来的西服不能穿了),开会遛弯常穿。大约穿了半个多月,还是觉得穿便装舒坦。后来几个孩子把他们淘汰的西装拿来让我穿,一下子衣柜里就有了4套西服,成年累月挂在衣柜里。为防虫蛀,夏天往衣兜里装樟脑球,经常晾晒,实在麻烦。同样衣服好几件,想穿哪件穿哪件,翻箱倒柜难找寻,真是急煞人。
过去穿衣难,一是因缺钱,二是布料难买。那时人们穿衣买布,城乡全凭布票,而且省际间布票不流通,有时布票在手也难买布。
改革开放以来,取消了布票,敞开供应,而且布的花色品种繁多,衣服款式新颖,更新换代迅速,再也不为穿衣犯愁了。可是衣服多了也发愁。我家更新换代的衣服,上至老年,下至小孩,成堆成摞,应有尽有。我曾多次给农村老家寄去大包小包崭新的衣服,现在衣柜里仍有许多衣服睡大觉。这些衣服扔了舍不得,放着又无用,夏天怕发霉,晾晒衣服成了老伴的重要任务。
缺衣犯愁那是穷愁;衣多犯愁那是富愁。仅从穿衣引起的“烦恼”,也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一个缺衣少食的时代已经过去,迎来的将是全国人民丰衣足食、和谐繁荣、多姿多彩的小康生活。
三、一盏旧台灯的故事。
2008年五一长假,在北京工作的外孙女给我带来了一件礼物,是一盏新台灯。她看着桌上的旧台灯对我说:“姥爷,您这盏老古董该下岗了,我给您买了一盏新台灯。”打开包装盒一看,果然不错,大方新颖。可是,我仍然舍不得换下那盏旧台灯,因为它已经陪伴我几十年了,这中间还有一段不寻常的故事呢。
那是1964年10月,我大学毕业留校工作。我在宿舍里摆好桌椅后,总觉得缺少点什么,仔细一想,噢,是缺少一盏台灯。当时我刚领了46元的工资,除了给妻子寄去20元外,还剩下26元。我马上乘车赶到王府井百货大楼,看到货架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台灯琳琅满目。我徘徊了许久,最后让售货员拿了一盏价钱最便宜的台灯,拿着它左看右看爱不释手。当我一问价钱是11元5角时,我的心头一颤:妻子在农村劳动一个工分才几分钱,11元5角得用她几个月的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啊?想到这里,我实在舍不得买了。我又仔细观察了这种台灯,其实结构很简单,心想还不如回去自己动手制作一盏台灯呢!于是,我仅花5角钱买了一个多功能灯头就回去了。
我利用星期天的时间,找了一只废弃的手电筒作支柱,用一个小塑料盘做底座,开始自制台灯。台灯组装好后,我又花了1角5分钱买来一把颜色鲜艳的红绿塑料线绳,将台灯支柱密密匝匝地缠紧绝缘,还用废弃的**胶片做了一个灯罩。台灯做好后通电试验,效果果然不错,不仅美观实用,更重要的是它里面凝聚了我的劳动成果。看着自己制作的这盏台灯,我心里那个美呀!说实话,比买一盏新台灯着实还要高兴呢!
就是这盏自制的台灯,在北京伴随我度过了12个寒来暑往。1976年我从北京调入华北油田时,有不少东西我都处理掉了,唯独这盏台灯我不舍得丢弃。我把它带到了华北石油学校即现在的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它又继续陪伴着我备课、批改学生作业。直到学校给每位教师配备了一盏8瓦的日光灯,我才将它替换下来,放在卧室的床头前,供夜间照明使用。后来它的灯罩有些损坏,我也没舍得把它换掉,照样坚持使用着。儿女们见了它觉得不雅,几次想给我换盏新的床头灯,我都没有同意。我觉得使用它不仅是简单方便,更因为我对它蕴涵着一份深深的感情在其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